基礎課教學部和思政課教學部成功舉辦“課程思政”示范課活動
2021-11-22 10:39:46 來源: 點擊: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精神,學院立足學校實際和發(fā)展,把課程思政融入學校“十四五”規(guī)劃,推動課程思政全覆蓋,基礎課教學部與思政課教學部于2021年11月10日下午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活動?;顒釉谥鳂?008室進行,院黨委書記、院長朱世和,黨委副書記張成,黨委副書記李新鎖,我校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共建單位——天津西青區(qū)大柳灘中心小學教師李金霞蒞臨教學觀摩活動現(xiàn)場進行指導,思政課與基礎課教學部全體教師對院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了歡迎和感謝。
示范課活動分別由體育教研室李一丁老師、計算機教研室焦媛老師、數(shù)學教研室齊宗會老師和大學語文教研室劉雅琳老師進行示范教學。
李一丁老師以“體測中的長跑影響因素”為主題進行講授,通過對大學生體質測試中的長跑項目進行介紹,幫助學生在身體上提高長時間運動的能力,在心理上克服長跑項目的恐懼和畏難情緒。鼓勵學生在不斷堅持努力的運動中,獲得身心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fā)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
焦媛老師以“計算機網(wǎng)絡基礎”為題目進行教學,通過對5G技術應用特點、應用場景的講解,總結5G技術對我國的重要影響,并結合美國對我國企業(yè)制裁的實際情況,闡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利用我國5G技術優(yōu)勢,為黨和國家以及自身打造美好未來。
齊宗會老師圍繞著“第二個重要極限”這一主題進行展示。通過學生親身參與第二個重要極限的計算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在數(shù)學計算中,除了需要科學的方法外,還需要耐心、認真與堅持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利用“有限”的步驟去解決“無限”問題的能力。
劉雅琳老師以“論語”為主題,從人格修養(yǎng)的角度分析兩則論語里面蘊含的儒家思想,帶領學生感悟古人的精神境界,并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鼓勵當代青年樹立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
最后,院黨委副書記張成老師總結到,基礎課部四位老師能夠充分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展現(xiàn)了基礎課部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理論基礎;思政課與基礎課教學部主任初明利教授指出,此次教學示范課授課教師精心準備,展示了較高的教學水平,教學部希望全體教師繼續(xù)深入研究,逐步實現(xiàn)“課程思政”全覆蓋。
示范課活動分別由體育教研室李一丁老師、計算機教研室焦媛老師、數(shù)學教研室齊宗會老師和大學語文教研室劉雅琳老師進行示范教學。
李一丁老師以“體測中的長跑影響因素”為主題進行講授,通過對大學生體質測試中的長跑項目進行介紹,幫助學生在身體上提高長時間運動的能力,在心理上克服長跑項目的恐懼和畏難情緒。鼓勵學生在不斷堅持努力的運動中,獲得身心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fā)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
焦媛老師以“計算機網(wǎng)絡基礎”為題目進行教學,通過對5G技術應用特點、應用場景的講解,總結5G技術對我國的重要影響,并結合美國對我國企業(yè)制裁的實際情況,闡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利用我國5G技術優(yōu)勢,為黨和國家以及自身打造美好未來。
齊宗會老師圍繞著“第二個重要極限”這一主題進行展示。通過學生親身參與第二個重要極限的計算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在數(shù)學計算中,除了需要科學的方法外,還需要耐心、認真與堅持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利用“有限”的步驟去解決“無限”問題的能力。
劉雅琳老師以“論語”為主題,從人格修養(yǎng)的角度分析兩則論語里面蘊含的儒家思想,帶領學生感悟古人的精神境界,并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鼓勵當代青年樹立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
最后,院黨委副書記張成老師總結到,基礎課部四位老師能夠充分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展現(xiàn)了基礎課部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理論基礎;思政課與基礎課教學部主任初明利教授指出,此次教學示范課授課教師精心準備,展示了較高的教學水平,教學部希望全體教師繼續(xù)深入研究,逐步實現(xiàn)“課程思政”全覆蓋。
相關熱詞搜索:
欄目本月排行
截至目前為止,已有人訪問
地址:天津市西青區(qū)津靜公路28號
郵編:300384 電話:022-23799800 傳真:022-23618680
津ICP備05011647號 津教備0218號
津公網(wǎng)安備 12011102000232號
郵編:300384 電話:022-23799800 傳真:022-23618680
津ICP備05011647號 津教備0218號
津公網(wǎng)安備 12011102000232號